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
邱醫師 Email

 
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
嚴醫師 Email

 

 
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
葉醫師 Email

 
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
電話 : 23418299

如何分析醫師"夾唔夾"自己?

您好,
因為我成日病, 想去睇中醫調理身體,
但唔識分邊個中醫為之”好”,為之”適合”

例如
-中醫A
沒生病時飲左藥係有改善的, 但一生病睇就好以唔係太得
好似上次喉嚨痛, 微咳飲了2日中藥
喉嚨沒痛了 ,但是咳多了, 有鼻水, 是否"病發了出來"
還是藥不適合?

- 其他中醫
喉嚨痛當日, 即日睇, 也是飲了2日藥就好轉了
不會有咳多了, 流鼻水等情況

我飲是農本坊的藥物,
見有D醫師一次過開超過5種複方(2字頭),
有D就3-4種複方, 加幾種單方(1字頭)
藥越多越好?

我都有上網睇D人教人點分好的中醫
但睇完都係”一頭霧水”, 所以想請教你! 太長篇, 希望不要介意!
謝謝

農本方網上中藥店
就診病而言,個人觀點是視乎理、法、方、藥是否與病人及病情相符:病與證是病人的主觀症狀感覺和客觀訊息,醫師應該收集得到病人身上的訊息,然後正確解讀這些訊息分析病因病機,接著是制定治療方案,然後是因應方案的需要處方用藥,要與病人的症狀病史吻合。

每一次病、不同的人患病,中醫辨證分析很少重覆,大概的規律是有,但兩次感冒即使病徵一樣,用相同的中藥方也未必效果一樣。

你講的第一個情況臨床上會發生,如本身氣虛、痰濕,卻又患風熱感冒,熱勢很盛時,要先治標清熱解毒,但涼藥會刺激痰多咳嗽,解表宣肺對虛證患者有時亦會加重咳嗽,所以當熱勢減少時,就要轉藥善後。它跟第二個情況是病機不同,未必是誤治。問題是,當遇到第一種情況時,醫患要溝通清楚,最好能告訴病人服藥後有機會咳多D,要再來看多一次,病人也要信任醫師遵照醫囑治療及依期覆診。

TOP

藥不是越多越好,無人想多吃藥物,對證便行。
如病重藥輕,猶如杯水車薪,藥不能控制病情;若病輕藥重 ,誅伐太過,藥物也會損傷正氣。
農本方網上中藥店

TOP

還有我覺得"夾"與"不夾"和醫患溝通有關,部份是跟醫師與患者的性格有關係。舉個例,有些病人不喜歡中醫師對病人詳細問病和解釋病情,覺得把脈就是一切,無需解釋,多問多講等於「無料」;也有些病人喜歡聽醫師解釋病情,覺得今時今日睇中醫要有透明度,各有不同所求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