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
邱醫師 Email

 
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
嚴醫師 Email

 

 
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
葉醫師 Email

 
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
電話 : 23418299

脾胃腸病證 - 胃痛 - 中醫分型

分證論治

寒邪客胃
症狀:胃痛暴作,甚則拘急作痛,得熱痛減,遇寒痛增,口淡不渴,或喜熱飲,苔薄白,脈弦緊。
治法:溫胃散寒,理氣止痛。
方藥:良附丸。

良附丸是治療寒邪客胃,寒凝氣滯的基礎方。方中高良姜溫胃散寒,香附行氣止痛。若寒重,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,甚則隆起如拳狀者,可加吳茱萸、乾薑、丁香、桂枝;氣滯重者,可加木香、陳皮;若郁久化熱,寒熱錯雜者,可用半夏瀉心湯,辛開苦降,寒熱並調;若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,可加紫蘇、生薑,或加香蘇散疏風散寒,行氣止痛;若兼見胸脘痞悶不食,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症狀者,可加枳殼、神曲、雞內金、半夏以消食導滯,溫胃降逆;若胃寒較輕者,可局部溫熨,或服生薑紅糖湯即可散寒止痛。


飲食停滯
症狀:暴飲暴食後,胃脘疼痛,脹滿不消,疼痛拒按,得食更甚,噯腐吞酸,或嘔吐不消化食物,其味腐臭,吐後痛減,不思飲食或厭食,大便不爽,得矢氣及便後稍舒,舌苔厚膩,脈滑有力。
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止痛。
方藥:保和丸

本方用山楂、神曲、萊菔子消食導滯,健胃下氣;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健脾和胃,化濕理氣;連翹散結清熱,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。本方為治療飲食停滯的通用方,均可加入谷芽、麥芽、隔山消、雞內金等味。若脘腹脹甚者,可加枳實、厚朴、檳榔行氣消滯;若食積化熱者,可加黃芩、黃連清熱瀉火;若大便秘結,可合用小承氣湯;若胃痛急劇而拒按,大便秘結,苔黃燥者,為食積化熱成燥,可合用大承氣湯通腑洩熱,蕩積導滯。


肝氣犯胃
症狀:胃脘脹滿,攻撐作痛,脘痛連脅,胸悶噯氣,喜長嘆息,大便不暢,得噯氣、矢氣則舒,遇煩惱鬱怒則痛作或痛甚,苔薄白,脈弦。
治法:疏肝理氣,和胃止痛。
方藥:柴胡疏肝散

柴胡疏肝散為疏肝理氣之要方。方中柴胡、白芍、川芎、香附疏肝解郁,陳皮、枳殼、甘草理氣和中,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,和胃止痛之效。若脹重可加青皮、郁金、木香助理氣解郁之功;若痛甚者,可加川棟子、延胡索理氣止痛;噯氣頻作者,可加半夏、旋覆花,亦可用沉香降氣散降氣解郁。


肝胃鬱熱
症狀:胃脘灼痛,痛勢急迫,喜冷惡熱,得涼則舒,心煩易怒,泛酸嘈雜,口乾口苦,舌紅少苔,脈弦數。
治法:疏肝理氣,洩熱和中。
方藥: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。

方中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薄荷解郁柔肝止痛,丹皮、梔子清肝洩熱,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和中健胃。左金丸中黃連清洩胃火,吳茱萸辛散肝郁,以補原方之未備。若為火邪已傷胃陰,可加麥冬、石斛。肝體陰而用陽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,郁久化熱,易傷肝陰,此時選藥應遠剛用柔,慎用過分香燥之晶,宜選用白芍、香櫞、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郁止痛藥,也可與金鈴子、郁金等偏涼性的理氣藥,或與白芍、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應用。若火熱內盛,灼傷胃絡,而見吐血,並出現脘腹灼痛痞滿,心煩便秘,面赤舌紅,脈弦數有力等症者,可用《金匱要略》瀉心湯,苦寒洩熱,直折其火。


瘀血停滯
症狀:胃脘疼痛,痛如針刺刀割,痛有定處,按之痛甚,食後加劇,入夜尤甚,或見吐血、黑便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治法:活血化瘀,理氣止痛。
方藥:失笑散合丹參飲。

方中五靈脂、蒲黃、丹參活血化瘀止痛,檀香、砂仁行氣和胃。如痛甚可加延胡索、三七粉、三棱、莪術,並可加理氣之品,如枳殼,木香、郁金;若血瘀胃痛,伴吐血、黑便時,當辨寒熱虛實,參考血證有關內容辨證論治。


脾胃濕熱
症狀:胃脘灼熱疼痛,嘈雜泛酸,口乾口苦,渴不欲飲,口甜粘濁,食甜食則冒酸水,納呆噁心,身重肢倦,小便色黃,大便不暢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。
治法:清熱化濕,理氣和中。
方藥:清中湯。

方中黃連、梔子清熱化濕,半夏、茯苓、白荳蔻健脾祛濕,陳皮、甘草理氣和胃。熱盛便秘者,加銀花、蒲公英、大黃、枳實;氣滯腹脹者,加厚朴、大腹皮。若寒熱互結,干噫食臭,心下痞硬,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。


胃陰虧虛
症狀:胃脘隱隱灼痛,似飢而不欲食,口燥咽干,口渴思飲,消瘦乏力,大便乾結,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,脈細數。
治法:養陰益胃,和中止痛。
方藥: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

方中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養陰益胃,芍藥、甘草和中緩急止痛。若胃陰虧損較甚者,可酌加干石斛;若兼飲食停滯,可加神曲、山楂等消食和胃;若痛甚者可加香櫞、佛手;若脘腹灼痛,嘈雜反酸,可加左金丸;若胃熱偏盛,可加生石膏、知母、蘆根清胃洩熱,或用清胃散;若日久肝腎陰虛,可加山茱萸、玄參滋補肝腎;若日久胃陰虛難復,可加烏梅、山楂肉、木瓜等酸甘化陰。


脾胃虛寒
症狀:胃痛隱隱,綿綿不休,冷痛不適,喜溫膏按,空腹痛甚,得食則緩,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食少,神疲乏力,手足不溫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治法:溫中健脾,和胃止痛。
方藥:黃芪建中湯。

方中黃芪補中益氣,小建中湯溫脾散寒,和中緩急止痛。泛吐清水較重者,可加乾薑、吳茱萸、半夏、茯苓等溫胃化飲;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,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;若脾虛濕盛者,可合二陳湯;若兼見腰膝痠軟,頭暈目眩,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,可加附子、肉桂、巴戟天、仙茅,或合用腎氣丸、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。

[ 本帖最後由 資料搜集員乙 於 2009-4-30 17:41 編輯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