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
邱醫師 Email

 
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
嚴醫師 Email

 

 
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
葉醫師 Email

 
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
電話 : 23418299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湯
《傷寒論》

[組成]
吳茱萸一升,洗(9g)  人參三兩(9g)  生薑六兩(18g),切  大棗十二枚(4枚),擘
   
[用法]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。溫服七合,日三服(現代用法:水煎服)。
   
[功用]
溫中補虛,降逆止嘔。
   
[主治]
肝胃虛寒,濁陰上逆證。食後泛泛欲嘔,或嘔吐酸水,或幹嘔,或吐清涎冷沫,胸滿脘痛,巔頂頭痛,畏寒肢涼,甚則伴手足逆冷,大便泄瀉,煩躁不寧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或遲。
   
[方解]
本方證乃肝胃虛寒,濁陰上逆所致。肝胃虛寒,胃失和降,濁陰上逆,故食後泛泛欲吐,或嘔吐酸水,或幹嘔,或吐清涎冷沫;厥陰之脈夾胃屬肝,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,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於頭,故巔頂頭痛;濁陰阻滯,氣機不利,故胸滿脘痛;肝胃虛寒,陽虛失溫,故畏寒肢冷;脾胃同居中焦,胃病及脾,脾不升清,則大便泄瀉;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。治宜溫中補虛,降逆止嘔。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,歸肝、脾、胃、腎經。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,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,一藥而兩擅其功,是為君藥。重用生薑溫胃散寒,降逆止嘔,用為臣藥。吳茱萸與生薑相配,溫降之力甚強。人參甘溫,益氣健脾,為佐藥。大棗甘平,合人參以益脾氣,合生薑以調脾胃,並能調和諸藥,是佐使之藥。四藥配伍,溫中與降逆並施,寓補益于溫降之中,共奏溫中補虛,降逆止嘔之功。
   
[運用]
辨證要點  
本方是治療肝胃虛寒,濁陰上逆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食後欲吐,或巔頂頭痛,幹嘔吐涎沫,畏寒肢涼,舌淡苔白滑,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。
   
加減變化  
若嘔吐較甚者,可加半夏、陳皮、砂仁等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力;頭痛較甚者,可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。肝胃虛寒重證,可加幹薑、小茴香等溫裏祛寒。
   
現代運用  
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、妊娠嘔吐、神經性嘔吐、神經性頭痛、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。
   
使用注意  
胃熱嘔吐,陰虛嘔吐,或肝陽上亢之頭痛均禁用本方。
   
[文獻摘要]
原書主治  
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:“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”
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:“幹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”
   
方論選錄  
許宏《金鏡內台方議》卷8:“幹嘔,吐涎沫,頭痛,厥陰之寒氣上攻也。吐利,手足逆冷者,寒氣內甚也;煩躁欲死者,陽氣內爭也;食穀欲嘔者,胃寒不受食也;以此三者之證,共用此方者,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,生薑能散氣為臣,人參、大棗之甘緩,能和調諸氣者也,故用之為佐使,以安其中也。”
   
[臨床報導]
李氏以吳茱萸湯為主方隨證加減,治療180例神經性頭痛。患者均以頭痛為主症,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幹嘔或嘔吐,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,患者以家庭婦女為多,並有98例患者血壓偏低。結果:痊癒117例,顯效60例,有效3例,總有效率達100%。[李敬柱.吳茱萸湯治療180例神經性頭痛的臨床總結。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  1997;10(19):1895]
   
[實驗研究]
研究發現吳茱萸湯能明顯抑制硫酸銅灌胃引起的家鴿嘔吐,減少嘔吐頻率,延長嘔吐所需時間;能非常明顯地提高胃殘留率,抑制大鼠胃的自主運動;明顯對抗氯化乙醯膽鹼引起的胃痙攣性收縮,使胃的張力和收縮幅度下降,頻率減少;能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,降低胃液酸度;減輕由冷水浸漬法造成的大鼠應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潰瘍,並能防止幽門結紮法胃潰瘍的形成。拆方研究表明:在減少嘔吐次數和延長嘔吐潛伏期方面,吳茱萸作用最明顯,其次為生薑,最佳組成是原方四味藥皆用。[邱賽紅,等.吳茱萸湯溫胃止嘔作用的實驗研究。中藥藥理與臨床  1998;4(3):9]


>>網上購買 吳茱萸湯  濃縮顆粒<<

農本方網上中藥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