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邱醫師 Email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嚴醫師 Email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葉醫師 Email
|
|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 電話 : 23418299
|
|
|
補中益氣湯《內外傷辨惑論》
[組成]
黃芪病甚、勞役熱甚者,一錢(18g) 甘草炙,各五分(9g) 人參去蘆,三分(6g) 當歸酒焙乾或曬乾,二分(3g) 橘皮不去白,二分或三分(6g) 升麻二分或三分(6g) 柴胡二分或三分(6g) 白術三分(9g)
[用法]
上口父咀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遠稍熱服(現代用法:水煎服。或作丸劑,每服10—15g,日2-3次,溫開水或姜湯下)。
[功用]
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
[主治]
脾虛氣陷證。飲食減少,體倦肢軟,少氣懶言,面色萎黃,大便稀溏,舌淡脈虛;以及脫肛,子宮脫垂,久瀉久痢,崩漏等。
氣虛發熱證。身熱自汗,渴喜熱飲,氣短乏力,舌淡,脈虛大無力。
[方解]
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,損傷脾胃,以致脾胃氣虛、清陽下陷所致。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氣虛,納運乏力,故飲食減少、少氣懶言、大便稀薄;脾主升清,脾虛則清陽不升,中氣下陷,故見脫肛、子宮下垂等;清陽陷於下焦,郁遏不達則發熱,因非實火,故其熱不甚,病程較長。時發時止、手心熱甚於手背,與外感發熱之熱甚不休、手背熱甚於手心者不同。氣虛腠理不固,陰液外泄則自汗。治宜補益脾胃中氣,升陽舉陷。方中重用黃芪,味甘微溫,入脾、肺經,補中益氣,升陽固表,為君藥。配伍人參、炙甘草、白術補氣健脾為臣,與黃芪合用,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。血為氣之母,氣虛時久,營血亦虧,故用當歸養血和營,協人參、黃芪以補氣養血;陳皮理氣和胃,使諸藥補而不滯,共為佐藥。並以少量升麻、柴胡升陽舉陷,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,《本草綱目》謂:“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,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,此乃稟賦虛弱,元氣虛餒,及勞役饑飽,生冷內傷,脾胃引經最要藥也”,共為佐使。炙甘草調和諸藥,亦為使藥。諸藥合用,使氣虛得補,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。氣虛發熱者,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。
關於用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,李東垣說:“是熱也,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,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,致陰火上沖,作蒸蒸燥熱。”又說:“既脾胃虛衰,元氣不足,而心火獨盛。心火者,陰火也,起于下焦,其系系於心,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;相火,下焦包絡之火,元氣之賊也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”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卷中)可見這種發熱在李東垣看來,就是“陰火”。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,升降失常,清陽下陷,脾濕下流,下焦陽氣鬱而生熱上沖,加之化源不足,“中焦取汁”不足以化赤生血,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。治療這種發熱, “惟當以甘溫之劑,補其中,升其陽,甘寒以瀉其火則愈。”“蓋溫能除大熱,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!今立補中益氣湯。” 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綜上李氏創立“溫能除大熱”的理論,對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、病機、治則、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,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裨益。
[運用]
辨證要點
本方為補氣升陽,甘溫除熱的代表方。臨床應用以體倦乏力,少氣懶言,面色萎黃,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。
加減變化
若兼腹中痛者,加白芍以柔肝止痛;頭痛者,加蔓荊子、川芎;頭頂痛者,加槁本、細辛以疏風止痛;咳嗽者,加五味子、麥冬以斂肺止咳;兼氣滯者,加木香、枳殼以理氣解鬱。本方亦可用於虛人感冒,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。
現代運用
本方常用於內臟下垂、久瀉、久痢、脫肛、重症肌無力、乳糜尿、慢性肝炎等;婦科之子宮脫垂、妊娠及產後癃閉、胎動不安、月經過多;眼科之眼瞼下垂、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。
使用注意
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。
>>網上購買 補中益氣湯 濃縮顆粒<< |
|
|
|
|
|
|
|